「台灣乞丐之母」

愛愛院榮譽院長施照子女士告別追思禮拜

 

(本報訊)台北市私立愛愛院榮譽院長施照子女士,將於12月24日早上九點假台北市第二市立殯儀館景仰廳舉行告別追思禮拜。生於一九一O年的施照子院長因心肺衰竭於十二月九日過世,享年九十三歲。

施照子院長的追思禮拜特別請到國策顧問高俊明牧師主禮,陳水扁總統也親臨會場,向這位將大半輩子默默奉獻給台灣最弱勢族群的日本婦人致上崇高敬意。

提起施照子院長及其所經營半個世紀以上的「愛愛院」可以說是個愛的傳奇。「愛愛院」的創辦人是出身中上商家的淡水人施乾,施乾出生於一八九九年,以相當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進入台灣總督府商工課任職,這在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實在相當不容易。但是在一次奉派調查艋舺地區貧戶時,發現當地乞丐甚多,甚至好幾代都靠乞食維生,情況相當悲慘,古道熱腸的他決心要從根本來改善這些人的生活,著手開始把乞丐找來教導讀書識字、學習生活技能。一九二三年,施乾辭去人人羨慕、待遇優渥的公職,變賣家產,在今天的大理街搭建房舍,設立了「愛愛寮」。

據說施乾時常拖著拖車,到處尋找乞丐、鴉片癮者、精神病患和痲瘋病患等被社會遺棄的人,帶到「愛愛寮」來收容。愛愛寮像個大家庭,施乾及妻兒都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像個學校,幫助乞丐重建生活。施乾的事蹟在當時相當轟動,總督府多次表揚,連日本天皇都在一九二九年「御下賜金」。

出生於京都富商家庭的清水照子,由鄰居施秀鳳小姐,也就是施乾的堂妹介紹認識施乾,受到施乾義行的感動,一九三四年,高等女學校畢業的日本名門閨秀,嫁到台灣成了「台灣乞丐之母」。

照子女士婚後來到陌生的台灣,身心所受的衝擊都相當大,又要面對奇特的乞丐寮生活。她努力適應,關心這些被社會所棄的人,不畏其身上的怪味與爛瘡,為他們洗澡、清潔,餵他們吃飯。很快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物質匱乏,愛愛寮這業的慈善事業更加困難維持,施乾先生必須時常出外募款、籌錢,或協助政府事務並擔任防衛團團長,照子女士就得負起照顧全院的責任。

就在戰爭結束前,一九四四年,施乾驟然去世。戰後百廢待舉,「愛愛寮」的維持與發展使照子女士備感艱辛,她曾經考慮回日本,然而不忍心看一百多個院民再度成為乞丐,最後終於決心歸化為台灣人,繼續施乾的志業。

照子女士的事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報導,日本、台灣多年來也有不少要褒獎她的提議,但是她對所有的褒獎向來都婉謝。對講究公關行銷的現代慈善事業而言,受獎對提高知名度、爭取支持是很有幫助的,尤其對愛愛院這樣缺乏龐大財力的機構。但是照子女士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堅持著不接受表揚。這樣的態度,如同施乾當年創辦愛愛寮類似,都是濁世清流、非常難得。

愛愛院擴建動土 擴大養護規模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台北濟世志業的經典代表之一,私立愛愛院昨天舉行擴建工程動土典禮,未來將轉型為台北市大型安養護機構。

愛愛院原名愛愛寮,位於萬華大理街,由有台灣史懷哲之稱的施乾,在民國十二年創辦,當時專門收容乞丐;民國卅三年施乾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的日籍妻子施照子(原名清水照子)接手經營。除了收容乞丐外,還有孤苦無依、貧病殘疾者,也收容精神病患及孤兒。

光 復後,愛愛寮改名台北愛愛院,設置育幼、習藝、殘病教養及婦女教養四所,四十二年改為北市私立愛愛救濟院;五十二年起配合社會局政策,收容醫院久治不癒的 殘疾老人,停辦育幼所,改為養護所,比廣慈博愛院的歷史更悠久,可說是台北市第一家成立的老人安養護機構;民國六十五年更名為北市私立愛愛院至今。

民國九十年施照子逝世,愛愛院由兒子施武靖接下院長一職,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改善愛愛院的硬體設備。

愛愛院部分院舍為民國五十四年時所建的二層樓老舊建築物,民國九十一年又因納莉風災,部分設備受損嚴重,決定原址拆除重建。改建後預計可照顧七十六位養護長者、廿七位失智長者、二十八位安養長者。

【2004-03-25/聯合報/B6版/大台北】

 

創辦救濟院 扶持貧苦人士自力更生
施照子 總統明令褒揚

【記者凌珮君/台北報導】

 

 

陳水扁總統昨天明令褒揚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榮譽院長施照子,陳總統稱許她與丈夫施乾自力創辦救濟院,收容社會貧苦人士,扶持他們自力更生,堪稱「東方史懷哲」。

總統褒揚令全文為: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榮譽院長施照子女士,本名清水照子,生於日本,資性誠樸,志行高潔。早歲卒業日本京都第二女子高等學校,於一九三四年來臺。夫施乾先 生,念生民之疾苦,積極投入社會救濟事業,自力創辦愛愛寮救濟院,收容貧病無依,教其謀生技能,並扶持自力更生,重燃生命希望之光,被譽為東方史懷哲。仁 義為懷,典型堪欽,迭受臺灣總督府表揚,盛譽揚輝,楷模昭代。嗣承繼夫未竟志業,竭誠盡智,夙夜憂勞,悉心照護院民凡六十餘載,殫精竭慮,勞瘁罔辭。綜其 生平,飢溺為懷,澤惠廣被,義舉仁風,允足矜式。茲聞溘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耆賢之至意。

【2001-12-25/聯合報/20版/台北生活】

 

堅持以愛對待收容對象
愛愛院 北市老人安養院鼻祖

【本報記者陳智華】

 

 

有「台灣乞丐之母」之稱的施照子,本月九日過世,昨天在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舉行追思禮拜,享年九十三歲,卅四歲因丈夫施乾辭世接下愛愛寮院長的施照子,雖然中文不是很好,但微笑常掛臉上的她,對人十分和善,堅持以愛對待收容對象。

民國十二年創設的愛愛寮,剛開始收容照顧乞丐、孤苦無依及貧病殘疾者,還有精神病患及孤兒,光復後,改名台北愛愛院,設置育幼、習藝、殘病教養及婦女教養 四所,四十二年改為北市私立愛愛救濟院,五十二年配合社會局政策,收容醫院久治不癒的殘疾老人,停辦幼育所,改為養護所,比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還早,可謂 台北市第一家成立的老人安養護機構,六十五年才改為北市私立愛愛院。

不論在愛愛院住七八年或廿多年的老人,對施照子的印象都是待人和善,很有愛心,常常主動巡視,關心老人的狀況,雖然來台數十年,多以日文溝通,仍會以有限的中文主動跟老人問好。

施照子的二女兒施美代說,媽媽在爸爸過世後,原本考慮回日本,但不忍一百多個院民重新淪為乞丐,留下來繼續爸爸的志業,從以前到現在,不論台灣或日本,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會報導,同時也給予褒獎,但施照子行事十分低調,堅持不受表揚,從不出席領獎,唯一一次例外,就是去年國際扶輪社第三五二○地區第一分區主辦的資深職業婦女成就獎,由於由副總統呂秀蓮頒獎,經過多次邀請,施照子才前往領獎。

施照子有五個女兒及一個兒子,唯一的兒子施武靖上月底從媽媽手中接下院長職務,今年六十歲的施武靖原為公務員,民國八十三年從公職退休,因為施照子當時身體不適,也在愛愛院服務一輩子的大姐要施武靖準備接棒,為此施武靖曾到市立老人自費安養中心實習,雖然台北市現在老人安養護機構很多,施武靖指出,因為媽媽希望延續爸爸的志願,他一定要讓愛愛院繼續經營下去。

施武靖指出,愛愛院不以營利為目的,除了公費補助的老人,七十八年開始兼辦自費安養業務,為趕上時代潮流面對競爭,並提升品質,院內有一棟建築卅年前改建至今,八個老人住一房,他接院長首要之務就是希望改建硬體,讓老人住得更舒適。

【2001-12-25/聯合報/20版/台北生活】

 

艋舺乞丐母 施照子 一生佈施愛
為愛走他鄉 台灣媳婦來自日本 餵食洗衣照顧丐民 讓愛愛院發光發熱 為愛終無悔 60餘載愛心不打祥 木造房子已變樓房 成老人的溫暖終站

【記者戴安瑋/專訪】

 

 

台灣有一位「乞丐母」!來自日本的台灣媳婦,為愛遠走他鄉,把一生奉獻給台灣。

拾荒興學老人王貫英逝世,其生前住的最後住所,是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愛愛院,愛愛院院長施照子,現年88歲,儘管她不會說國語,只能用日語與簡單的台語,與院內老人溝通,但大家都很喜歡她,因為她從內心發出的愛,贏得老人們的敬重。

施照子原名清水照子,出生於明治13年(1910年)京都富商家庭,畢業於京都第二高等女校,民國23年(1934年),24歲那年因愛慕台灣慈善家施乾,不顧雙親反對,嫁給施乾,從此展開台灣媳婦生涯。

談起愛愛院與亡夫,施照子眼眶充滿了熱淚。透過翻譯她回想往事,施乾大她11歲,1899年出生於淡水望族,並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台北州工業學校(今國立台北技術學院),進入日本總督府任職,有一年施乾奉派調查艋舺地區貧戶,驚覺台灣乞丐不少,甚至三代行乞,於是說服父親變賣家產,於1923年在綠町下寮(今大理街)搭建木造房舍成立愛愛院。

愛愛院原名愛愛寮,專門收容乞丐、痲瘋病患、精神病患及鴉片中毒者,為喚起大眾共同解決社會問題,施乾還寫了「乞丐社會的生活」、「乞丐撲滅論」等書籍,引起迴響,贏得「乞丐之父」稱號。1929年受到日本政府重視,以貴賓身份應邀參加天皇就位大典,並領取賞金擴建愛愛寮。

施照子說,她是經家族介紹認識施乾的,當時施乾剛喪偶,又育有二個女兒,加上要照顧愛愛院,亟需助手;名門閨秀的她,嫁作「愛愛寮」女主人後,一夕間成為艋舺人口中的「乞丐母」。

剛來台灣的施照子,人生地不熟,每天跟乞丐一起生活,幫生病乞丐打針、洗衣、沐浴、餵食,1939年爆發太平洋戰爭,時局緊張,物質匱乏,經常三餐不繼。為求生存,她典當訂婚白金戒指、和服等,用來換取糧食,有時施乾夕卜出募款時,她便要負起管理丐民的重任。

1944年,台灣光復前一年,有高血壓宿疾的施乾,積勞成疾過世,施照子繼承先生遺志接掌愛愛院。但光復初期的台灣,普遍窮困,百廢待舉,政府又不肯接收該院,一百多位院民眼見又要淪落街頭行乞,她難過的一度想返回日本,可是經院民苦苦哀求後,留下來繼續為愛愛院打拚。

她 教院民們種菜、養豬、做手工藝品如竹藍、雞毛撢等販賣,自立更生,好在當時有美援,常獲救濟,才漸漸解除危機。台灣光復後,愛愛寮數度更名,1949年遵 照有關法令改為私立台北愛愛救濟院,1953年台灣省社會處為統一名稱,又改為台北私立愛愛救濟院,直到1976年才改為台北愛愛愛院。

收容的對象也隨著時代改變,從原來的乞丐,逐漸變為孤苦無依的老人、婦女及幼兒。目前只收容低收入戶、殘障老人,有政府轉介的,也有自費安養的,共計一百多人,最高時期收容過二百多人。施照子環顧著綠意盎然、環境幽雅、陪她度過怏一甲子的愛愛院,不禁激動的說,以前愛愛院只是一層木造房子,現在變成三至五層樓房,她滿心歡喜,也覺得對得起在天上的施乾。

施照子嫁到台灣這64年中,只有在前10年回過日本探望雙親,其餘時間都奉獻給台灣,直到現在儘管她已兒孫滿堂(她與施乾生了二個女兒一個兒子,現在有十餘個孫子及曾孫),但還是堅守崗位,每天早上8時至下午4時到愛愛院上班,愛心不渝。

【1998-12-17/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

 

《愛愛院的清水夫人》
慈悲的容顏
日本女子清水照子,與台籍夫婿施乾在台灣經營愛愛院;施乾過世後,她更獨力接下愛愛院的棒子......

【董智森】

 

 

就像平常一樣,下午三點鐘的 音樂響起,麥克風就傳來體操的「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口令,清水夫人站在走廊下,看著院中老人遲緩的揮著手腳運動,她表情恬靜,彷如一泓清水。「到台 灣已經六十年了,她一生都奉獻給了台灣。」清水夫人的祕書朱流江說,他跟了夫人半輩子,夫人給人的感覺一直是這樣的令人如沐春風。

清水夫入是日本京都近郊清水半兵衛的長女,在民國廿三年時,嫁給台北私立愛受院的創始人施乾,而隨施乾到台灣,共同經營愛愛院的慈善事業。

她的日本名字是清水照子,婚後從夫姓,並且在台灣光復後,歸化為中華民國國民,所以現在稱為施照子,她對六十年來所做的事,僅稱是「做應該做的事」,而五十年前施乾過世後,她接任愛愛院院長,把施乾對孤苦藜民的愛延續了下來。

「其實這社會到處有愛,我們盡力去做,過去太苦了,『二二八』事變我也親眼目睹,雖然那是令人記憶傷痛歲月,但我已經不再去想那些日子,我覺得大家要多珍惜現在。」僅會說一點點國語和台語的清水夫人操著日語說著。

幾 年前,她摔了一跤,加上一隻眼睛有白內障,所以行動變得較遲緩,但和院民住在一起的她,一定每天四處巡視,才能安心吃飯睡覺,「千萬不要寫我的事,我五十 年來的日子都一樣,沒什麼可寫的,如果要寫,你可以寫寫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事,那比較好玩。」她不失童心地說,笑容亦宛如一泓清水。

【1993-12-17/聯合報/44版/鄉情】

 

一個不浪漫的愛的故事
施照子秉承夫志‧照顧貧苦老人 主持愛愛救濟院‧獻出一顆愛心

【李瑞】

 

 

施照子的故事,是一個愛的故事。她嫁了一個真正瞭解「愛」的丈夫,在「愛」的園地裡一直耕耘了數十年。

今年六十九歲的施照子,是日本京都人,原名清水照子,已經在台灣住了四十四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她才歸化為中華民國的國民,並改名為施照子。目前她是台北私立愛愛救濟院的院長,每天和二百多位院民生活在一起。

這是一個一點也不浪漫的愛的故事,施照子已過世的丈夫名叫施乾,施乾是民國前十三年出生,民國三十三年八月,他因操勞過度而逝世了。

在日據時代的台北,施乾是一個名人,也是一個「怪人」。他出身淡水望族,其父經營營造廠,家境頗佳。他自幼勤勉好學,淡水公學校畢業後就以優異成績考進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工專前身)學土木工程。他的父親很希望他畢業後能回家協助營造事業,然而事與願違,施乾以名列前茅畢業,被當時台灣總督府商工課羅致,擔任「技手」之職。

施乾在 「技手」任內,曾從事台北市細民調查工作。他負責的是艋舺區域(今龍山、雙園二區),發現細民之中,乞丐很多;有些甚至三代為乞,不能自拔,給他的感觸很 深。又有一次,他在艋舺吃拜拜,見到成群乞丐四處出沒,頭臉骯髒,衣衫襤褸,被兇惡的日本警察追趕毆打,心中的不平和同情更深。在日本未據台之前,清朝時 代的台北市內本設有三處乞丐收容所(俗稱乞食寮):一在大稻埕鴨寮街(今南京西路),一在艋舺龍山寺街、一在學海書院邊街(均在今廣州街),但是台灣淪日 後,制度廢弛,乞丐無人管理,以致流離失所,三餐不繼。行乞的時候,又常遭日警驅趕,餐風飲露,狀至悲慘。施乾為了更瞭解他們生活的情形,有一天下班後特別趕到艋舺,偷偷跟隨在一群乞丐的背後,最後發現他們集中在「綠町」(今大理街)。當時的綠町大部份是糖廠所種的甘蔗田,另外則是墓地和竹林,沒有什麼住家。清代遺留下來的一座乞食寮已破舊不堪,搖搖欲墜!施乾看了這悲慘的實況後,終於下定決心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每天下班後,他就去艋舺把乞兒集中起來,教他們唸書認字,告訴他們人要活得有尊嚴。然後,他又向其本家施合發木材行的施坤山募來一些木材,親自指導乞兒們建造一個聊蔽風雨的簡陋新家。施乾把這個「家」稱為「愛愛寮」。那就是現在位於大理街一百七十二巷的愛愛救濟院的前身。

不久之後,施乾不 顧家人的反對,辭去「技手」的職務,賣了家中的樓房,把「愛愛寮」逐步的擴充。他和乞丐生活在一起,同食同寢,為他們治病。據說他曾被染上疥瘡和一身的虱 子,但並不以為恥。他常到各商家去勸募,看到仍流落街頭的乞丐,就帶他們回「愛愛寮」去。他像一個慈祥而又幹練的大家長,不僅照顧他們的三餐;而且照顧他 們身心的健康。他教他們讀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闢地種菜、圈欄養豬;還教他們學做各種手工藝品。在他的輔導下,乞兒們慢慢瞭解了什麼是「自力更 生」。有些學得一身好手藝的,施乾就替他們介紹工作,要他們搬離「愛愛寮」,到社會上做一個能獨力謀生的正常人。

由於收容的乞丐越來越多,募捐而來的經費有限,「愛愛寮」曾多次面臨解散的困境,但最後都在施乾的奔走下化危為安。當時台北的商家能安心做生意,街道上看不到成群行乞的乞丐,施乾是功不可沒的。他為了這心中認定的終身志業,還寫了「乞食是什麼」「乞食撲滅論」、「乞食社會的生活」三本書,使社會大眾對乞丐的生活及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有所瞭解和助益。

施乾的前妻因體弱病故後,施乾在民國二十四年迎娶了當年二十五歲的清水照子。據說施乾的堂妹秀鳳夫婦在京都和清水家是鄰居,照子常聽秀鳳提起施乾的義行,對他很是感佩。他們曾交換照片,通信一年多才互訂終身。年輕的照子來到台灣後,不但要照顧施乾的兩個女兒,還要替生病的乞兒打針、教他們寫字讀書和手工藝。她後來生了三女一子,長大後也大都從事教育和社會工作。施乾的大女兒二女兒目前仍在院中協助她們的異國母親管理愛愛院。

如今已經兒孫滿堂的施照子,有著日本女性的溫柔、忍耐的天性。她回憶初從口本來到愛愛寮時,四週荒僻,有如走人蠻荒之境,有時食物缺乏時,院中只有煮地瓜拌鹽吃。她雖和施乾一 樣,常被院民傳染皮膚病,但是院中二百多人像個大家庭,生活雖苦,精神上卻從不以為苦;因為心中有「愛」,那「愛」也正是國父所說的「博愛」!台灣光復 後,百姓生活逐漸改善,「乞丐」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如今愛愛院收容救濟的都不是乞丐;大部份是沒有後代奉養天年的貧苦老人或身體殘障的人。從最初簡陋的 「愛愛寮」到如今頗具規模的「愛愛救濟院」,那是一段漫長艱辛的路程。施乾雖已去世,但是,他的妻子施照子,卻仍堅強的活在愛的故事裡!

【1978-03-10/聯合報/09版/影視綜藝 萬象】

 

心和愛都在愛愛寮

汪啟疆

1944年,積勞成疾的施乾因腦溢血病逝,三十四歲的清水照子放不下丈夫獨立經營的愛愛寮內收容的乞民,決定繼承亡夫遺志,扛起寮內一切事物營運。即使欠缺、不足下,始終堅持不懈,並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堅持著不接受任何表揚。

  

說到現今「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就叫人想及被譽為台灣「乞丐娘」的施照子。照顧貧病者超過半世紀的愛愛院榮譽院長,清水照子本身就是一個愛的傳奇,如果人一生是一個由自己撰寫的故事,照子就是以日子作見證,伴同實踐人道主義的丈夫施乾所憑藉的個人力量,在沒有任何社會救濟事業概念的昔日台灣,進行收容流浪街頭的乞丐,教導他們生活技能的一位延續奉獻,發光作鹽的婦女和妻子。她是日本人,當初被淡水慈善家施乾所創辦的愛愛寮義行所撼動,而將自己的一生,交給這台灣男人和他的終身職志。

1910年生於日本的清水照子有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在日本京都第二高女畢業後,經朋友介紹,認識會留學日本的台灣籍留學生施乾。| 施乾是1899年生於淡水營造商家族,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任職台灣總督府商工課。他在一次奉派調查艋舺(現今台北市龍山、双園區)地區貧戶時,發現當地乞丐甚多,甚至有好幾代都靠乞食維生,情況悲慘。古道熱腸兼理想主義人道心懷的他,決心要從教育根本來改善這些人的生活,著手開始把乞丐找來教導讀書識字,學習生活技能。施乾在1923年辭去人人羨慕待遇優渥的公職,變賣家族產屋,到處尋找乞丐、鴉片癮者、精神病和麻瘋病等被社會遺棄的人,帶到愛愛寮來收容。施乾和家人都同他們一起生活,愛愛寮是一個大家庭,也像個學校;他對這些人很關心,也很嚴厲,急切地希望改變他的生活習慣,讓他們獨立重建,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爲了撲滅乞丐,他經常捕人入院內強制收容,他講話宏亮大聲,強行抓人不論後果,這份急促個性使他被人稱為雷公。那時乞丐都喜歡自由自在生活,不願意被拘束行動,自然怕愛愛寮,當年據說喪家出殯常有乞丐攔路索財,若有施乾坐鎮將愛愛寮旗幟插上路旁,連乞丐都不敢現身要錢、深怕被雷公現場抓獲強制收容。|愛愛寮對社會正面聲譽與施乾事蹟相當轟動,並研究乞丐成因,實據案例,前後寫了「乞丐的社會生活」、「乞丐撲滅論」等書,總督府多次表揚,連日本天皇都在1929年御賜獎金三千日圓表揚。但這些支持並不足以讓愛愛寮無後顧之憂,經費最早靠施家家產及一些認捐,加上院民種菜養豬及做手工的收入,勉強維持,有時也有官方補助或其他公益團體的撥款相助。|直到現在的愛愛院都沒有一筆基金、或者固定的產業收入,所以維持這個人道主義的理想事業,從施乾開始即相當艱苦。

 

‧愛就是做乞食母

施乾和清水照子的姻緣與認識,起自於日本文豪菊池寬來台,發現台北街頭竟看不到乞丐,而對施乾收容教育乞丐做法、理念大為敬佩,披露在日本媒體引起廣泛注意。這份藉由文字書籍與身體力行的清高志節,以及呼喚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幫助弱勢者的人道理念,帶動了京都的清水照子的心,她大為感動下經由友人介紹,兩人書信交往後,1934年時二十四歲的照子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來到台灣;她決定交付一生給施乾,將高等女校名門閨秀的清水放在京都,以施照子的台灣名字,成為終日與貧病乞丐為伍的台灣乞食母

這是喪偶後施乾的再婚,照子來到陌生的台灣,身心所受的衝擊都相當大。她以隻身來台的複雜心情,面對施乾的家庭與家族,更要面對奇特的乞丐寮生活。她婚後努力適應,無怨無悔的參與照顧乞丐生活起居甚至他的兒女,只要施乾外出募款或為這些乞丐的生活奔波時,她就負責管理一百多個乞丐的所有工作。她從丈夫和院民的身上日日愈多體認了真正去愛、去給,付出感同身受的關懷。她關心這些被社會所棄的人,不畏他們身上的怪味與爛瘡,為他們洗澡、清潔,餵他們吃飯。她成為丈夫最佳的左右手,也獲得施家家族和乞丐的敬佩讚賞。……而時代和社會環境是與歷史緊扣著的,大東亞共榮與太平洋戰爭必然的波及到任何人,很快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物質匱乏,愛愛寮獨撐成立的慈善事業就更加困難維持。

1944年,積勞成疾的施乾在四十五歲壯年就因腦溢血病逝。三十四歲的施照子繼丈夫之後一肩扛起愛愛寮的重責大任。戰後台灣光復,國民政府急於內戰衝突事件及百廢待舉,對愛愛寮無法顧及,照子亦曾考慮隨日本人遣返回日本,然而奇妙的宿命及責任,她不忍心看一百多個院民重新成為乞丐,最終決心歸化新政府繼續同愛愛寮一同生活,完成她的母性志業;持續輔導訓練院民學做工具、種菜、或其他技術(如到豆腐工廠學做豆腐),至少要學得謀生的一技之長。

 

‧變遷與開拓

愛愛寮就這樣持續苦撐了下來,民國三十八年(1949)遵照政府法令改名為「私立台北救濟院」,民國四十三年省政府社會處爲統一名稱,又改為「台北愛愛救濟院」,到民國六十三年(1976)年再更名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沿用至今。

生命更開擴了,心志也更開擴。「你力量如何,你的日子也如何」,「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這兩句聖經話語,成為施照子的靈命印證。施乾過世後,她尋求到精神寄托於基督耶穌信仰,以及「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虔誠謙卑。她在愛愛院的服事,遍及每一個大小,這時,她已是清水阿嬤了,清水阿嬤仍在親手幫快垂死的嬰兒洗澡,幫忙乞丐剪指甲,即使體力日漸衰退,但關心弱勢生命的愛仍不減當年。多年來擔任院長,她不僅經常將自己院務薪水與其他事物所得、捐供院內使用,也在每天一早帶領院民向上帝祈禱,求主眷顧每一位院民的身心靈平安。也由於她的全力以赴,長期堅持再加上施乾大女兒施明水、二女兒施美代及么兒施武靖都參予了愛愛寮到愛愛院的工作,使施乾當初的理想,得以繼續延續。|而捐資蓋圖書館的拾荒老人王貫英,即是在愛愛院安享了最後晚年。

隨著社會變遷,愛愛院的收容對象已從乞丐變成孤苦無依的老人,其中大半是戰後來台、沒有榮民身份的外省人。除了部份政府補助款之外,愛愛院仍然要靠外界的捐款才能維持。目前院內的業務包括:安老所、養護所,還有自費安養中心,收容人數約兩佰人。愛愛寮的設立比慈濟更要早半個世紀,多年來在經營上面臨諸多艱苦困難,但是由於不善宣傳而少為人知。

   
 
 
 

 

心和愛都投入愛愛寮

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廿十五章,有一句話充滿人道社會彼此相愛意義的經文:「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赤身露體,你們給穿;我病了,你們來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就是互愛社會在經濟結構的體制理念。而「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最小一個的身上,就是我身上」,這就是清水阿嬤在丈夫過世,卅四歲認識主耶穌之後,所產生的力量、目標與意義;也是她聖經上所劃線又劃線的生活心志。這支撐了她每天極端儉樸的生活,面對沉重而服務事奉的生活,她作出這持久、廣泛、不知疲倦的愛的獻身,一同受苦,並緩解苦難,更享有與耶穌同在的喜樂。

清水阿嬤是喜樂又忠誠的活在丈夫的遺志裏,把心和愛都投入愛愛寮;更在卅四歲讓耶穌基督進入丈夫走後的孤寂心靈,徹底實踐耶穌基督愛的命令,委身在愛神愛人的參與上。愛愛院最近成立財團法人;曾經被愛愛寮、愛愛院收容過的院民,在社會上成家立業後,每逢年節必回院內探望;這種知恩圖報的盛情,不僅顯出人性的光明面,也見證了心和愛的力量,激勵台灣百姓對自己同胞更多的關懷與感恩。

民國九十年(2001),九十三歲施照子向愛愛院和台灣長辭。追思禮拜時前總統李登輝及當時總統陳水扁都前往致意追悼,並頒發褒揚令給這位被譽為「台灣乞丐娘」的姊妹,感謝她對台灣社會無私無我的奉獻。

一生謝拒任何表揚的清水照子,則如同昔日遠嫁台灣婚禮般的、靜默地、滿足地歇下事工,不發一語。

 

 

(本文內容曾參照王昭文先生、洪子卿先生文)

                  (汪啟疆‧第六篇)

 

愛愛院              

施乾與清水照子的深情大愛盡託艋舺

日本東京都市下京區一家紙的批發富商家庭,在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產下一名女嬰,命名為清水照子。照子從小親炙祇園祭、稻荷祭的優美傳統,在幽揚的笛子、三味線樂曲中成長。

清水家中僱用幫傭多人,每當傭人因公外出前,照子的母親必定親手替傭人梳妝打扮一番。身處不分階級、流露愛心和注重教養的家庭,在在培育了照子的人格特質。

京都第二高等女學校畢業後,照子學習茶道、花道充實自身,期待來日做個嫻淑的新嫁娘。清家的近鄰住了台籍留學生施秀鳳,經常向她提起堂兄施乾的為人,令她好生景仰。

日據初期的一八九九年,施乾出生於淡水。他以優點異成績畢業於台北州工業學校(今為國立台北技術學院),旋即進入臺灣總督府商工課任職。施乾奉派調查艋舺地區的貧戶,赫然發現不少乞丐,甚至三代行乞為生,觸動他悲憫之情;為了從根底改善乞丐生活,施乾一下班就前去教大家唸書識字,期許下一代跳脫行乞的苦海。

一九二三年,施乾辭去待遇優渥的公職,全力投入濟弱扶貧的社會工作,並說服父親變賣家產,在綠町下寮(今大理街中國時報附近)搭建木造房舍,設立「愛愛寮」;他拖著兩輪拖車四處收容乞丐、鴉片中毒者、精神病患和痲瘋病患。為喚起大眾共同解決社會問題,施乾奮筆疾書完成《乞丐社會的生活》、《乞丐撲滅論》等三本著作。一九二九年,施乾義行可風,獲頒「御下賜金」,他把日本天皇賞金,悉數投入「愛愛寮」擴建工程。

照子十分敬佩施乾的作為,經由施秀鳳居中撮合,兩人互通書信,一年後就論及婚嫁。當時施乾喪偶不久,和原配謝惜養育的二名女兒,以及「愛愛寮」的發展都極需續絃相扶持。然而,四姐妹中為人長女的照子,父親執意遵循風俗為她招贅,好傳承清水家的香火。

照子不顧雙親的反對,一九三四年,她和施乾在京都賀茂神社完婚後遠渡台灣。

名門閨秀嫁做「愛愛寮」女主人,一夕間成為艋舺住民口中的「乞丐母」。初臨放眼四周荒辟的異境,每天必須和貧病交迫的院民生活在一起,照子頓感惶恐不安;每當心生悲傷時,她就沿著小鐵道走到附近的「台灣製糖會社」,找廠內日籍員工談天,紓解鄉愁。但生理上畢竟抵擋不住水土不符的襲擊,照子罹患阿米巴性痢疾,,甚至持續便血一週,後來服用「鴉片煙屑拌蜂蜜」的民間秘方才告痊癒。

「愛愛寮」不僅從事救濟工作,超越身心煎熬的照子,和夫婿同心協力地指導健康的院民種菜、養豬、邊竹器,裁縫等農事和手工藝,院內上上下下同甘共苦,彷若大家族。施乾夫婦更供給在院內出生的院童學用品,導引她們的求知欲、鼓勵他們上學。

早年淡水河堤防才築到桂林路一帶,一到颱風季節,發展中的「愛愛寮」屢遭洪水圍困,徒令投注無比心力的施乾夫婦倍感艱鉅。  

動盪的年代,偏逢天災人禍頻起,一九四一年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烽火中更見施乾夫妻情深義重,此時,收容的院民已然激增到兩百位,食指浩繁,照子典當她的訂婚白金戒子、和服,用來換取米糧。而日本軍隊為預防腳氣病,在白米參雜黑麥,吃剩的大鍋飯,正是施乾廉價標購[愛愛寮] 三餐米飯的主要來源。

台灣光復後,大概七十萬的日本人被遣送返日,才三十四歲的照子面臨人生重大決擇,她豈能忍心撇下中華民國國籍的六位子女及兩百位院民,獨自返回日本,因此她歸化了,改名為施照子,堅決地留在台灣,繼承先夫遺志。

幾經改組後,「愛愛寮」於民國六十五年更名改稱「台北市市立愛愛院」。為因應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在二年前突破百分之七兒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愛愛院」把多年來公費安養孤苦無依老人的業務,擴大為兼辦自費安養。

照子每天起個大早,六點半就進入廚房和早班廚師忙進忙出,悉心地關照院民的早餐,並常親自餵一位高齡九十七歲的院民進食。約莫三十年前,照子皈上帝,因此一到七點,她以先把「晨耕早禱」的細節部署妥當;晚上七點再次和二十位左右的親友相聚,共事「薄餅主日」;每到月底,照子把二百元紙幣夾進聖經,送給貧病的朋友,表達她撫慰的心意,行動不便不能到信場的朋友,她就踱著蹣跚但堅定的步伐到院舍一一巡視,把「心意」送到病榻前。

橫跨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日本年號的施照子,從一位少婦熬成凡事躬親的院長,縱使她雙眼染患眼疾、雙耳重聽、雙腿不良於行,但是仍保有一口京都腔、九十度鞠躬行禮如儀及日本人不吃稀飯的風俗。照子比臺灣人更愛台臺灣!宗教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究竟還有什麼力量支撐她長以往不改其心志!?照子氣定神馳地說出---「愛情」。 

 

 

施故前院長照子女士略歷

施照子院長,主後一九O九年(民前二年)三月卅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富商清水家,排行老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畢業於日本京都女子高等學校,為一大家閨秀。

當時由其鄰居也就是施乾先生的堂妹施秀鳳處得知,在台灣創辦「愛愛寮」、專門收容乞丐的施乾先生,施乾先生的事蹟在當時相當轟動,曾受臺灣總督府多次表揚。在一九二九年得日本天皇「御下賜金」。

一九三四年,廿四歲的清水照子小姐受到施乾先生義行的感動,毅然嫁到台灣,使高等女學校畢業的日本名門閨秀照子小姐,成了「台灣乞丐之母」。

照子女士婚後來到陌生的台灣,身心所受的壓力衝擊都相當大,又要面對奇特的乞丐寮生活。她努力調適自己去關心那些被社會所棄的人,不畏其身上的惡臭、怪味與爛瘡,為他們洗澡、清潔,餵他們吃飯。不久台灣進入「戰時體制」,物質匱乏,愛愛寮這個慈善事業更加困難維持。施乾先生必須時常出外募款、籌錢,或協助政府事務並任防護團團長,照子女士就得負起照顧全院的責任。

一九四四年,二次大戰結束前,施乾先生遽然去世。照子女士毅然扛起愛愛院全部事工。戰後百廢待舉,愛愛寮的維持與發展使照子女士倍感艱辛,曾考慮回日本,然而不忍心看到一百多個院民重新成為乞丐,最後終於決心歸化為台灣人,繼續施乾先生的志業。幸好得到美國宣教士孫理蓮女士及時伸出援手,並傳福音給她,使她能數十年如一日地繼續經營下去。

照子女士直至九十二高齡,都非常關心愛愛院的事務。她的事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報導,日本、台灣多年來也有不少要褒獎她的提議,但是她對所有的褒獎向來都予以婉謝。對講究公關行銷的現代慈善事業而言,受獎對提高知名度、爭取支持是很有幫助的,尤其對愛愛院這樣缺乏龐大財力的機構。但是照子女士基於日本女性的謙卑、及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堅持不接受表揚。這樣的態度,如同施乾先生當年創辦愛愛寮一般,都是濁世清流。

照子女士育有五女一男。

長子武靖自台北市社會局退休後,即回愛愛院服務,日前甫接任院長,繼續雙親志業。媳婦蘇懿慧也在愛愛院擔任總務主任,已服務三十多年。育有一子一女。

長女明月,自十八歲即在愛愛寮服務,直到七十五歲退休,一直是照子女士於生活及事業上深深仰賴的得力左右手,夫婿謝季祿曾任公務人員,現已退休。育有二女一男。

次女美代,目前仍在愛愛院擔任護士長,不分晝夜熱心照顧院民健康,對於照子女士晚年的照護更是不遺餘力,夫婿高健榮從商,現已退休。育有一女一男。

三女敏娜,隨夫婿詹啟修移民美國經商。育有四女一男。

四女香為退休之高中英文教師,夫婿洪伯宗為台中市柳原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育有一女二男。

五女愛鄉為退休之國小老師,夫婿鍾福山為現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育有二男。

照子女士於十二月九日早上精神仍然很好,還與曾孫施順元及曾外孫王裕生在愛愛院庭院嬉戲、拍照,心情愉悅。傍晚時分,孫女婿王前寶發現照子女士有呼吸困難之跡象,立即送醫急救,經急救四十分鐘無效。在兒女子孫陪侍下,走完人生的旅程,蒙  主寵召息勞、安返天家,享年九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