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乾的思與為 (摘錄)

『臺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好書推薦

1923年(大正12年),一位24歲的台灣青年-施乾,

放棄了令人稱羨的台灣總督府職務,

以及大好前程,毅然投入台灣的乞丐救助事業,

也別於以往的「施捨」觀念,施乾以「協助乞丐回歸正常社會」為出發,

創辦了「愛愛寮」(今愛愛院前身)。

 

這樣的思維在當時代的台灣,是一項破天荒的行為,

施乾受到台灣各界人士的支持與鼓勵,卻也多次承受了現實的經濟壓力。

雖然施乾不幸1944年因病去逝,

但其所留下的,卻是對社會、對人類的貴重資產。

在愛愛寮創立即將屆滿九十週年的今天,

希望透過本書,讓我們再次思考我們所忽略的世界。      ~~玉山社

 

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以生命作睹注呼籲乞丐救濟,

是堅信只有站在人類愛,人道的立場才能指望問題的解決。

只有愛可憐人之心,愛敵人之心,才能指望真正的天下泰平。   ~~施乾

 

 

導論:乞丐之父~施乾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時年24歲、任職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施乾,奉派調查艋舺地區的貧民生活。他眼見貧苦同胞淪落街頭行乞,生活飢病困苦無人照顧,毅然於大正12年(1923年)以一己之力創辦愛愛寮,收容孤苦無依的乞丐。

施乾散盡個人積蓄並向親族借款,購買艋舺綠町的土地,搭建草寮,收容乞丐,親自為他們清理身體,教導他們讀書認字、養豬種菜、編笠製鞋,學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另一方面,施乾以其對乞丐生活的觀察,撰寫書籍,提出解決乞丐問題的行動方針,喚起社會大眾對乞丐問題的關注。

施乾成立愛愛寮後,面對乞丐照顧與經費開銷的挑戰,原配謝惜女士總是全力支持,她不惜變賣嫁妝,支援愛愛寮經費所需,更與乞丐同住愛愛寮、共食大鍋菜,日以繼夜的提供照顧。昭和5年(1930年),施乾獲得日本宮內省天皇昭見,榮獲御賜賞金,是愛愛寮的一大榮耀,但不久後謝惜因操勞過度,於昭和7年(1932年)辭世。施乾歷經愛愛寮的經營危機,又痛失照顧乞丐的得力助手,但仍不放棄照顧乞丐的工作。昭和9年(1934年),景仰施乾大愛胸懷的日籍富家女─清水照子女士,嫁給施乾並來到臺灣協助愛愛寮的工作,清水照子對乞丐的照顧一樣親力親為、全心奉獻。在昭和19年(1944年)施乾因腦溢血與世長辭後,清水照子挑起愛愛寮的重擔持續經營,延續施乾的無私大愛……。

施乾一生都活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在其有限的生命中,深入了解乞丐悲慘的生活,為無依無靠的乞丐創造一個無限包容,且充滿愛的園地「愛愛寮」,因而後人尊稱其為「乞丐之父」,他不但實踐撲滅乞丐的理念,更展現身為社會公民,所應肩負的社會改革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