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9.24拜訪做工的人--林立青有感

提到愛愛院給人的印象,不管是以前的乞丐寮,還是現在的養老院,常常與「照護」這兩個字相伴。我們不禁思考,除了老人照護之外,我們還能主動為社區做些什麼?為此我們走訪南機場的社福小區,拜訪了社福界的二位重量級的人士—林立青與方荷生里長。
拜訪當天因颱風夾帶大雨滂沱,但仍澆不熄我們熱切的心。幾個人走進位於南機場的「愛工寮」,工頭林立青、研究員正尉以及社工佳庭親切地招呼我們。聽著工頭林立青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工寮裡每件家私的來歷及用途,以及如何幫助弱勢族群利用工具及技能翻轉脫貧的故事。最令人動容的是協會最近關切的珂賽特少年們,他們來自父母缺席的家庭,被迫提早踏入社會,一路上跌跌撞撞,對於未來總感到茫然與不安,就在接受水電技術指導後,穿上制服、背上工具腰帶踏入工作場域的那一刻,他們從別人肯定的眼神中看見了「另一個自己」,原來「專業」,也可以是自己的另一個樣貌。
工頭林立青直率不造作且好康道相報的個性令人激賞,他領著我們幾個去參觀同一條巷弄的幾個社福團體,除了攸惜關懷協會之外,還有拼圖貓中途之家、心手村、夢想城鄉,可說是一個小型的社福園區。他也帶著我們去拜訪忠勤里的大家長--方荷生里長。近中午時刻,巷弄裡有市場的喧囂,伴著老人家愉悅地走向里長辦公室的步伐,據點裡每天供應數百份熱騰騰的餐食,從環南市場直送的新鮮蔬果煮成可口的料理,送餐供餐共餐服務齊全。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方荷生里長也沒有停過供餐,方里長為社區老人主中饋,他提供的不只是熱騰騰的飯菜,更是老人最溫暖的依靠。
方里長領著我們走進圖書借閱站,位於社區裡的小小借閱站,跟市圖連線擁有最新藏書,借還書量高達每月5000冊。方里長從小自閱讀中得到許多養分,深信深耕閱讀的力量,因而成立了社區圖書館,提及影響他生命最深的王貫英老先生,他不由得語帶哽咽地說:「拾無用、養有用,拾廢物、養人物」,王老先生這句話成為他照顧社區老幼的信念。王貫英老先生拾荒興學的懿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他晚年入住愛愛院,我們有幸能照顧王貫英老先生,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
經過這次的參訪,也激發我們許多靈感,愛愛院的照顧量能,應該不僅止於老人照護。我們也能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接住需要關懷的青少年,教導他們照護技能,輔導他們取得長照小卡,培養他們成為長照界的人才。台灣目前已邁入超高齡的社會,可預見長照界的人才炙手可熱。而愛愛院廚房通過GHP認證輔導,每餐能提供800份的餐食,還能為吞嚥困難的長者製作泥狀、糊狀特殊餐食,應該不僅止於院內住民及員工受惠,更可以推廣到社區的供餐,嘉惠更多的民眾。
我們忽然明白,「照護」不該只是老人家的需求,它或許也能是一個少年努力的方向。若少年們能在為老人翻身、拍背、餵食的動作裡,學會責任;若能在取得證照的過程裡,重建自信;那麼,「照護」便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條走向自立的路。相信這是一段不容易的旅程,但我們願意牽起手,讓少年們不再孤單。